诸将振奋,千骑上前冲阵,大败贼军,绕城而溃。强虬大喝一声,刀斩杨兴起级,杨太赤率氐骑驰入吊桥,一举克复白水旧城。
傅竖眼闻说前军得胜,又遣统军傅昙表出兵,大破梁宁朔将军王光昭于阴平。
此时张齐引其三万部众,仍阻白水之险屯兵,欲寇葭萌。傅竖眼遂聚全部军马,分遣诸将水陆并进,以讨张齐。
张齐见魏军兵少不惧,遣宁朔将军费忻率兵二千迎战。
傅竖眼部将陈洪起力战,大破费忻,乘胜追奔,前临夹谷三栅,团团围住。傅竖眼又命统军将军胡小虎率军来援,四面攻之,不移时梁军三栅皆克,兵马俱溃。
张齐闻报三栅俱失,亲率骁勇步骑二万余人,前来与魏国诸军交战,并欲复夺三栅。
傅竖眼此时躲在军中门旗之下,见张齐亲引军来,知道决战时机已到,便将手中大刀一举,喝命军政司:擂鼓,吹号!
鼓声大作,号角连天震响,魏军诸路统帅同时奋击。前锋都督许畅挥刀身先士卒,专挑对阵上将交手。梁将牟兴祖挺枪上前,未经三个回合,被许畅一刀劈于马下。
魏军左路部帅孔领周眼见梁军帅旗,在鞍桥上按住兵器,摘雕弓抽羽箭,抽个冷不防一箭射去,正中敌帅张齐左足,摔落马下。
孔领周待要上前复加一枪,被梁军部将挡住,自有卫士救起张齐,回马便跑。
傅竖眼于是大破贼军,随后追杀。
张齐带伤狂奔五十余里方才住脚,复令下栅于虎头山下,命叛军贼帅任令崇分兵五千,屯据西郡,以为犄角之势。
傅竖眼兵马不歇,乘胜而进,复遣将攻打西郡寨栅。
任令崇不敌,弃众连夜遁逃。傅竖眼尽收部众,进讨张齐,又破其二栅,斩万余。至此张齐身被重创,回顾余众不足半数,只得徒呼奈何,向南奔窜而退。
小剑、大剑之贼早闻傅竖眼大名,见梁军南窜,怎敢对敌?亦捐城西走陇右。
益州由此终于重新平定,杨竖眼具折入京,遣使往洛阳报捷。
胡灵太后在洛阳收得捷报,这一喜非同小可,乃遣使持玺书往大营前来慰劳,赐傅竖眼骅骝骏马一匹、宝剑一口,得专军中升黜大权。
益州既平,傅竖眼恐遭朝臣妒忌,上表请求自解州事之职,诏命不许。复转安西将军、岐州刺史,仍转梁州刺史,常侍、将军如故。
梁州之人既得傅竖眼复为州牧,人人咸皆互相庆贺,望之如云霓,赖之如父母。
傅竖眼至州上任,其子傅敬绍险暴不仁,聚货耽色,甚为民害,远近怨望。朝廷因其父之功,非但不予见罪,反命为镇军将军、都督梁西、益、巴三州诸军事。
梁帝萧衍欲报梁、益二州兵败之辱,遣北梁州长史锡休儒、司马鱼和、上庸太守姜平洛等十支军马,部众三万,入寇直城。
傅竖眼遣子傅敬绍总督部众赴战,倍道而进,前至直城,而被梁军袭据直口。
傅敬绍被梁军断却归路,乃督兼统军高彻、吴和与其决战,大破敌军,擒斩三千余人,锡休儒等败走魏兴。傅敬绍由此引军北上,北进南郑,占据汉中。
因其少时颇览书传,此时既获大胜,便阴怀异图,欲效汉末张鲁,擅据南郑自立。
遂思一计,令妾兄唐昆仑煽搅于外,聚众围城,自己谋为内应。贼围既合,其事泄露,南郑守将擒住傅敬绍,请示傅竖眼之后杀之。
傅竖眼因此事耻恚疾,卒于任上。
魏永安年中,朝廷追赠傅竖眼为征东将军、吏部尚书、齐州刺史。孝武帝即位,复重赠散骑常侍、司徒三公。傅竖眼之事就此说罢,按下不提。
镜头转换,魏都洛阳,熙平初年。
宣武灵太后任命其父胡国珍为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雍州刺史;加使持节,继迁司徒公,侍中如故。遂与孝明帝率百官到家祝贺,极尽欢宴之隆。
胡国珍年迈笃老,愈益崇信佛法,时事清斋,坚持亲祀,礼拜不辍。
便在此时,边境来报淮水上涨,河堰被毁,决堤声如雷鸣,三百里以内皆能闻之,沿淮城镇有十余万人被漂入海。
太后以为天赐良机,遂命任城王元澄为大将军、大都督南讨诸军事,率十万大军将从徐州出兵攻打淮河堰。尚书右仆射李平认为不需动用兵力,淮河堰终必自毁,其后果然。
待河堰冲毁,太后赏赐李平,元澄遂不出兵。
正光末年,北部边郡强盗蜂拥而起,逼近旧都,侵犯皇陵。胡太后修建永宁寺,又在伊阙口修筑石窟寺,穷尽土木,建筑华美。
永宁寺尤其壮丽,有一丈八尺金像,十座与人等高金像,两座玉像。另建九层佛塔,挖基至泉,塔高九十丈,顶上柱高十丈,共百丈。每至夜深时,塔上铃铎声闻十里,其大殿便如皇宫太极殿,南大门亦如端门。中有千间僧房,珍珠玉石锦绣琳琅,使人心摇目眩。
李崇上书谏止,太后不纳,于是百姓多愿自绝后代,也使独生子出家为僧。
时因魏国南迁,柔然国趁机兴起。伏跋可汗西攻高车,获高车王弥俄突,令系其足于马后拖死,复以头颅为饮酒之器。
邻国叛变者皆被伏跋消灭,柔然复强,派俟斤尉比建等人向北魏通好。北魏孝明帝责其未尽藩国之礼,遂按汉朝对待匈奴旧例,派使者回复答礼。
魏尚书崔亮上书请于王屋山掘铜铸币,自此百姓常私自铸钱,朝廷财税大受其害。
西元五一八年,北魏神龟元年。
胡国珍步行去看佛像,劳热致疾去世,享年八十岁。灵后崇号太上秦公,加九锡,谥号文宣公,葬以殊礼。
谏议大夫张普惠因孝明帝喜在苑中游猎,不理朝政,上书恳切劝诫。
孝明帝纳之,下令商议供奉先师礼节,并从此每月接见大臣一次。张普惠复上表论时政得失,太后与孝明帝接见张普惠于宣光殿,随事诘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