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银幕上。
吴庸将收集到的资料又通过投影仪传播到了上面。
赫然间。
大家愈惊愕和震惊。
吴庸说:“大家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,上面这一行字体,同样是一段评语,跟先前刻印在红楼的字体有什么不同?”
“我去……”
“这,这竟然一样?”
“不是吧?”
“我靠,这跟脂砚斋的字体,几乎一模一样?”
“这……”
众人都惊呆了。
前排中。
唐启彬,杜教授等人也大惊失色,两段评语,文字不一样,但笔迹一样。
在场大部分都是历史中文系的人。
很清晰的知道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笔锋。
也就是下笔文风。
或许写字不一样,但笔迹比如横平竖直勾等等,这些都有自己习惯方式。
这本古籍留下的评语,跟前面红楼中留下的评语,笔迹一样!
能清晰和明显的直观感受出来。
这就是同一个人写的。
吴庸看着大家震惊的目光,微微一笑,在蓝星中红楼的资料没有丢失,众多人研究数十年,早已经把红楼这本书研究非常透彻。
再者吴庸又是明星出身,主持过节目,经历过的场面比之现场的人,多太多了。
语言能力比之现场的人,也强的不是一星半点。
所以以他的口才,一般人真说不过他。
“这段文字的记载是出自一本‘余情录’的古文上。根据文献记载,是出自乾隆时期一个才子之手,同时也是跟曹雪芹先生一个时期的人物。”
“由此可以推断出来,脂砚斋这位古人,也必然认识这位才子,同时曹雪芹,脂砚斋,以及这位‘佚名’的才子,是有着共同关系。”
“他们认识!”
吴庸沉声说:“目前为止,我所给出的文献资料中,无一不在表明了,脂砚斋是真实存在。”
“同时他给出的评语,也无一不在证实了,红楼的后续四十回的原本,已经在那个时期中丢失。结合先前给出的文献资料,有非常大的几率,便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。”
现场依旧沉默。
红学爱好者,数十年的研究者,内心一直秉持的观念,开始逐渐崩塌。
“不可能!”
“我不信,我不信!”
“对,绝对不是高鹗续写的!”
“我不认同,证据链还是不够。”
“这,这真的太扯淡了。”
“绝对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!”
无数的嘈杂声让现场,变得如同菜市场般,喧嚣起来。
不相信这是正常。
谁根深蒂固跟随了好几十年观念,一下子被击破了,谁都是一样。
吴庸笑笑,不紧不慢将资料继续放了出来,“在高鹗的一百二十回通行版,第二十八回中,大家可以看看这段话。”